进入周刊门户网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欢迎访问亚洲新闻周刊网

在中国文坛一骑绝尘的韩式成功学

2014-09-25  来源:亚洲新闻周刊

作者 胡赛萌

 

出书、退学、塞车、泡妞、出唱片、接代言、写博客、做杂志、拍电影……自出道至今,在众人的不解、诧异和崇拜中,这位“天才少年”完成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早早完成人生原始积累他,在过而立之年的时候,迎来了又一波的事业爆发期。彼时的他,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气。然而,直到“打假斗士”方舟子的发难,这位“天才少年”的好运从此戛然而止。

2012年初,战火首先由IT圈的博主麦田点燃,其先后在新博客上贴出文章《人造韩寒》和《三重疑》。在文中,麦田称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负责给韩寒出题的李其纲与韩父是校友,并列出韩寒13篇博文的发表时间与赛车时间重复,由此质疑韩寒的成功系通过作弊、代笔、团队包装等不正常手段取得的。随后,韩寒称如有人能证明其作品中“哪怕是一行字”为他人代笔,那么他愿给其2000万,知名影星范冰冰亦追加2000万。

几天后,有着“打假斗士”之称的方舟子卷入其中,讥讽韩寒“韩寒一边2000万悬赏,一边删除博客文章”。韩寒当即以《正常文章一篇》回应方舟子,二人在博客和微博上开始了声势浩大、几乎席卷整个网络的隔空大论战。

随着论战愈演愈烈,韩寒发表了《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的文章,并在上海法院起诉方舟子。之后,韩寒撤销诉讼,并声明不再回应代笔门事件,但数量庞大的网友并没有因此而偃旗息鼓,对韩寒造假与否的质疑、分析、讨论并没有停止,反而一直在继续。

在网友前赴后继的追查之下,关于韩寒代笔一事,不断被挖掘出新的证据。2012年底,有网友发现,被誉为韩寒转型之作的“韩三篇”竟然在韩寒发表的十几分钟之前,就已出现在一个访问量极低的不知名博客,后被证明,该博客的主人为其父韩仁均;2014年3月,有网友到上海黄浦公证处查阅1999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公证档案,公证档案显示:首届新概念获奖名单中没有韩寒。

此外,由网友自发组建的“倒韩”网站也一直在搜集相关资料,并结集成册。一位名为杨宏伟的工程师,以《零下一度》中涉嫌对作者的文学创作能力虚构了“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虚假宣传为由,起诉出版该书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不久前,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中青报》上发文,称韩寒新片《后会无期》是“烂片”,认为韩寒“文笔极差”,更称其“是当代媒体联手文学界打造的一个虚假文化偶像”。在随后的采访中,肖鹰称写这篇文章提韩寒电影只是“起因”,实际是想让人们重新关注和“清理”韩寒2012年不了了之的代笔事件。

尽管围绕代笔事件有着再多的纷争和龌龊,但作为当事人的韩寒在撤诉之后却一直鲜有回应,这与之前他的历次论战判若两人。或许,这中沉默便是韩寒成熟的开始,也意味着其走向世俗成功的又一起点。

成名以来,韩寒一直被打上不同的各种标签,从叛逆的辍学少年到新锐的天才作家,从优秀的青年车手到二流的企业老板,再到自学成才的电影导演……当然,今年贴在他身上最亮眼的一个标签是“国民岳父”,人到中年的他无意中靠着自己的女儿再次人气飙升,成为全民争相调侃的对象。正因如此,作为父亲的他受到不少人的鄙视。在其新片《后会无期》上映之前,《新京报》刊登了“韩寒电影卖得好,小野嫁妆少不了”的整版硬广。对此,历史学者吴钩在微博上如是评价:韩寒纵有千般可敬,但他放任甚至可能是利用全国猥琐男意淫其女儿,作为其电影的广告,不是个男人,我十分鄙视!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拿幼女做电影宣传的做法有待商榷,但它的的确确地增加了电影的眼球和话题,也为片方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数亿票房。在一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国家,这何尝不是一种让人艳羡的巨大成功呢?

从一开始,韩寒就像一件被精准打磨的产品,差异化的定位,不走寻常路的退学;然后语出惊人,蔑视权威的不羁和痛骂教育体制的傲气;再到成为新生代80后的代言人,把自己塑造成新时代的健康力量,用投枪和匕首向这个罪恶的旧时代开炮;最后,在积累巨大粉丝和目光之后,迅速转型,与政治做切割,接代言、拍电影,成为这个拼爹社会里的成功的赢家之一。

两年前,声势浩大的倒韩运动轰轰烈烈,成为夸年度、跨区域甚至跨国家的社会性事件,不少人因为在此事中与朋友持不同看法而与对方断交甚至反目,饮誉海内外的南方报系也因为在此事中的表现而备受诟病,公知群体甚至也因为此役而声名狼藉。

两年之后,韩寒依然活跃在公众的视野里,依然赛车拿奖、泡妞拍片。尽管已有无数的证据指向“代笔”,但仍然有大批粉丝对其不离不弃,依然有不少媒体愿意为其声援反击。同样,倒韩方面,依然是人数众多,并不断有新的网友加入其中,“倒韩先锋网”依然还在更新当中。

纵观这势不两立的双方,尽管截然对立,但却互为镜像,为彼此而相对性地存在着、抗争着。如果我们再把目光从倒韩和挺韩的战火上移开,放眼更广阔的今日中国,你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体制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任何一方再也无法完全占领道义上和舆论上的制高点。

公知有拥趸,官员也有粉丝。有人抨击现有体制僵化死板,也有人为举国体制大声叫好。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宣称掌握了绝对的真理和真相,无论是信仰共产主义的战士还是信仰民主主义的人士,无论是在朝的高官还是再野的乡民,他们都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和逻辑,并有着数量不可小觑的支持者和跟随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寒代笔事件更像是一场席卷全民的网络演练。

在演练中呈现出来的乱象让不少人痛心和惋惜,但笔者认为,相比于毛时代千口一腔的盲从和毫无条件的服从,如今这种对立和分裂看似撕扯着社会,实际是公民自我思考的体现,无论支持与否,人们至少可以表达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并公开讨论争辩。

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元化的中国造就了成功的韩寒,成功的韩寒又成为中国多元化的一部分,而缠绕在他身上的争议,也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因为笔者始终坚信林肯的那句名言:你可以在部分时间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骗部分人,但你绝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